目前分類:讀文學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02.jpg
“男人總是被歡愉沖昏頭,毫不在意地播下種子。
在他們高潮之下,耕耘我們。
他們進入我們,然後抽離撤退,留下他們的鬼魂在我們的血肉裡,宛如遺落的物品一般“
- 只有此書才能把性愛描繪的如此文藝 ;那不勒斯故事3 : 逃離與留下
 
很多人的一生中讀過上萬卷書,有些書影響了思想 ,有些書讓人記憶深刻,
那有沒有那麼一本書,讓你讀完後覺得它是美麗的。
它的美很獨特,書中腳色優柔寡斷的美,對生活中不滿自憐自憫的美,
它在字裡行間內充滿著優雅的美麗,由內而外的讓你感受,一段深厚情誼的故事。
 
在前兩部曲中道出了艾琳娜與莉拉的童年與求學生活,
在這一次,
她們已身為人母,各有家庭。
 
故事來到了20世紀義大利最動盪的時代,政局不穩,法西斯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激進衝突,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衝擊著每一個人民,
人們投身學運,工運,人民表表達思想,批判與鬥爭。
這樣的時代造就了每一位腳色全新的樣貌與身份。
 
淪為工廠女工的莉拉活在法西斯分子的壓迫,為了孩子努力的活著。
艾琳娜成為了出色的作家,嫁入豪門,擁有全新的生活。
但新命運新身份後,這才是故事的開始,
在看似成功的艾琳娜過著安逸的生活中,漸漸的發現了她所渴望的生活並非這一切,她所欠缺的依舊牽引著莉拉,最後走上同樣的道路中。
為了愛,放棄一切。
 
人總是嚮往別人有著自己沒有的生活,卻忘了去感受已經擁有的美好。
是勇氣還是太傻,這就看大家各自解讀了。
 
如果說,人這一輩子都該為自己敢愛敢很一次呢?
或許莉拉做到了,但也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艾琳娜正在走向勇敢的道路上。
是誰在逃離誰又留下,我不能確定,但能確定的是,艾琳娜依舊活在莉拉的影響之中。
 
而看著前兩部作品彷彿跟著所有腳色一起成長,跨越他們的人生,不知不覺也對他們充滿了情感,被書中的每一個環節深深牽動著。
不知不覺就跟著開心,憂傷,與感動。
 
在這本書,你可以充分的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學底子,書中充斥著大量的思想,不論法西斯與馬克思,學運與工運正反支持者各論點的爭論,更有著許多哲學思維的談話。
本書更強烈的呈現社會主義的樣貌。
 
更能在書中看到動盪的那不勒斯歷史,更能感受到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他們努力想掙脫,想逃離,但到頭來依舊留著底層的血液 。
如同書中提到的:
“這新的小生命在遊戲裡模仿老生命,我們是環環相扣的一串影子,永遠在舞台上承受相同的重擔,愛,恨,慾望,暴力的重擔。“
 
所有的文字與思想勾勒出一本藝術的饗宴,
不愧為入選曼布克獎決選之作。
 
那不勒斯故事3:逃離與留下,已經被我選為2017年的年度選書 ,沒有之一。(因為目前還想不到其他本。)
 
如果問我說這本書說厲害嗎,並不是我今年看過最厲害的,說故事的張力起伏精采嗎,其實也不是最好看的。
但它文字敘述下的那不勒斯,就是有著說不出的迷人; 美
就是美,宛如絕美之城 The Great Beauty的絕美,
 
實在讓人著迷難忘。
這本書就是這麼充滿魔力。
 
23621197_2120747407940051_4151320726147438690_n.jpg
 
IMG_20170910_013052_728.jpg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Man from U.N.C.L.E..jpg
"她們的友誼,輝煌燦爛, 卻也暗影幢幢。"
那不勒斯故事第四部曲,為這段了不起的情誼畫下了哀傷的句點。
 
一拿到此書就難掩心中的興奮,但也因艾琳娜與莉拉的情誼將要完全的步入回憶而有些許的感傷。
 
在第四部中, 所有的角色已邁入中年,皆各有各的發展。
艾琳那已經成功的作家 但為了愛情離開了丈夫
而莉拉因新產業的崛起成為了公司的老闆,擁有大筆的財富,更回饋街坊所有的人們,讓她們重新在街坊上佔有地位。
在事業的成功之外,替恩佐懷了女孩讓更她的人生踏入前所未有的幸福。

艾琳娜與莉拉 , 兩人於那不勒斯再度相遇,當年的情誼再度緊密且親暱,伴隨著數十年歲月過去,所有街坊的事物皆人事已非。
 
 
故事描述多年後,莉拉的女兒蒂娜在街坊中消失的無影無蹤,所有一切的幸福也瞬間崩潰瓦解。
 
這也正是書名"消失的孩子",如撕裂般的痛楚。
 
故事從這裡開始進入了所有事物的核心,也開始刻劃了所有人的後半人生
 
本來是街坊眾人尊敬的莉拉,稱為女神的莉拉,在崩潰後成了過街老鼠似的人人為之逃避,看了實在是不勝唏噓。
不光是莉拉崩潰瓦解的人生,更道出 許多童年好友(角色)的淒涼,殞落, 哀傷
而大環境的變化 ,左派政治活動的追捕,動盪的政局與社會運動,
讓所以有的一切,數十個家庭,數十個人們的人生,在那不勒斯的土地,在這個充滿骯髒,暴力,毒品,貧窮,貪污與腐敗的社會勾勒出大時代的故事。
 
在故事中,看到的不只是情誼,更是滿滿的痛楚;
對情人的心碎,親友的破碎瓦解,喪親的傷痛。
所有的一切將讀者環繞,感受書中的每一刻情感。
 
如同書中那句 :
"要是一個才幾歲的孩子死了,那就是死了,一切結束,妳遲早都會放棄的。
但如果她失蹤了,如果妳再也不知道她的下落,那就沒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她在妳生命的位置。"
 
讓我感受到一個永恆的痛楚 ,深深烙印心中。
 
在故事的最後,艾琳娜(也是作者本人) 完成了一本名為友誼的作品,為了紀念它與莉拉這60年的情誼,紀念莉拉消失的女兒 "蒂娜"。
這本書讓她再度重返巔峰,但她感覺不到喜悅。
因為莉拉的失蹤,
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裡,是死是活。
艾琳娜渴望再見莉拉一面,哪怕是只說一句話也好。
而就在某天,她收到了一個包裹,沒有寄件人,沒有說給誰,在好奇心之下打開來它,
這裡面的東西撼動了艾琳娜的心。
至於是什麼就不說了,留給大家自己去看吧。
 
只能說,此刻,艾琳娜知道她會永遠懷念與莉拉的情誼,也知道她永遠也見不到莉拉了。
 
從第一集
莉拉對她說的:
"妳不一樣,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朋友。
妳一定要成為最優秀的。
不管男生女生,妳都最優秀。"
到艾琳娜為莉拉寫的那本書,
這是多麼動容的友誼啊。
 
回顧過去看著這一系列作品,彷彿看這這些孩子們的成長,看著他們步入社會,組成家庭,歷經風雨,大時代的動盪,有的有璀璨發光,有的逐漸凋零,有的一文不值的被人遺忘。
 
 
整本書充滿了大量的思想; 政治,生活,學術,架構出許多角色的激烈談話,不但精彩更是衝擊讀者腦海。
這一本夢想與現實交織的回憶錄,美麗而哀傷,傳奇而魔幻。
 
老實說,我看完並不滿意。
但不是這本書不好看而不滿意,它實在太好看了!
而是因為許多角色的發展和結局不滿意,
它讓我有些許的哀傷與不捨,
或是說,我不希望尼諾的成功,為什麼成功的不是莉拉。
 
這正是這本書厲害的地方; 思想與情感都實在太多太多了。
 
我前陣子是這麼說的 : "了不起的大書! 這個作品在我心中媲美。這從二戰到現代,橫跨超過60年的故事 ;
一個無語倫比的傑作,這四部曲架構出的
"那不勒斯故事。"
 
003.jpg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71213_142144_791.jpg

"2014年,美國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出版了一份探討刑求與反恐戰爭的報告,
透漏了在九一一事件之後,心裡學就在中情局(CIA)的監禁與偵訊計畫中扮演了令人不安的角色。"

報告中指出; 兩位前美國空軍心裡學家使用了 "習得無助感" 來合理化所謂"強化偵訊的中情局技巧。
而發明 "習得無助感" 的 馬丁·塞利格曼則說 : 
"很悲痛,幫助那麼多人克服憂鬱症的優秀科學,或許也正被用於刑求這個糟糕的用途。"

因為這個報告,因為真人抗憂鬱治療爭議 以及 "習得無助感"的實驗理論,在結合這些元素架構下的作品就因此誕生了 : 
"FIND ME"  - 在他們找到我之前 。

我一定要先說,我很喜歡這本書,非常喜歡。
並不是我先收到這本書所以私心的推薦,而是它在驚悚中融入了諜報,這讓我非常驚艷。

諜報小說,通常會是許多男人的浪漫,因為
故事背景往往充滿了歷史與政治色彩,
筆下的主角帥氣冷酷,面對任何問題都能有條理的思考迎刃而解,許多角色的架構更是不少男人的幻想。

但諜報小說往往存在一個問題,需要吸收消化的東西太多(比如過多的歷史文化,組織與政治型態,過多的專業知識及理論),常常會讓沒有深厚底子的人讀起來非常吃力,也時常因為過度吸收影響到了閱讀的流暢度 ,
但這本 ; FIND ME 絲毫沒有這樣的問題。

能讓你輕鬆就踏入諜報的世界。

本書故事在述說 ; 
男主角賈爾的女友"羅莎" 已經失蹤五年,根據目擊者說詞以及留下的許多證據讓警方認定羅莎早已因為重度憂鬱而自殺。
但就在五年後的某一天,賈爾看見了羅莎,他也堅信羅莎依舊活著,只是因為不可告人的秘密選則離開。

不過所有人都認為,賈爾是因為過度悲傷而罹患"喪親後幻覺" 要求他去做心理諮詢,
但就在某一天,意外的收到羅莎的日記,漸漸的發現了這一切似乎與英美兩國情治單位有關,甚至觸及CIA。
羅莎的失蹤,似乎是執行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計畫。
隨著越來越多日記揭露開來,以及他過去回憶不斷湧現

讓他踏上了追尋真相的道路,越挖越多,也越陷越深。
也因為過度思念和喪親症候群下,開始不斷的看見幻覺,讓他早已分不清楚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什麼人是敵是友,居然揭露軍情五處的最高機密? 開始一步步走向瘋狂。

當然,這本書的本質上並不是諜報,這只是夾帶在書中的一個元素。
他是一本驚悚又帶著推理(尋求真相)的類型小說。

而類型小說來說,重要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關鍵在於作者的寫作能力,這點在這本書來說,表現的非常傑出。

以本書來說,400多頁對一般的閱讀者而已可能稍厚,不過讀起來非常輕鬆。
原因在於作者每一段落的篇幅都不長,最多二至三頁。
用最簡單且流暢的敘述帶入故事,同時也不失本書對精神療程及抗憂鬱上該有的專業知識。

節掌握的明快,段落分明,
會讓你容易的吸收並進入狀況。

且本書在敘述的方面則是以雙觀點進行,一段以男主角賈爾的故事,一段則以羅莎的日記形式述說。

兩段在每個篇幅結束後互相交錯,但絲毫不會讓讀者帶來混亂,反而更有效的用自己的思緒去猜疑後面的發展。

當然,有沒有猜到結局就是你的本事了。

另外還想再多提到一點(其實只是我私人喜愛而已,與本書好壞無關) 我很喜歡的部分,
那就是小人物的諜報世界。

意思是,以往的諜報作品,主角要嘛不是有強力的背景,不然就是頂尖的特務,
而本作的主角,以及參與他發覺真相的友人,
都是社會上的小人物(就像我們一樣),
但是因為某種發展而踏入這個神秘的世界,

暗網地帶? 第三級最高機密? 軍情五處 還是六處? 猶推古計畫? 詐死? 
你能想像想我們一樣的小人物去碰觸到它嗎?
縱使亦真亦假, 
這都實在太迷人了!

如同 "朝聖著" 那本書裡面,主角對警察好友說的 :
歡迎加入"大人物"俱樂部! 

如果有朝一日,也能跟書中角色一樣有如此機會去一窺神秘的色彩,
也是很棒的幻想及浪漫! 不是嗎!

本書在故事的結尾上,也留給讀者非常大的想像空間,一個絕對的開放式結局。
如同書上寫道的 ;
" 有時候,我們理解真相的方式,
取決於我們觀看的角度。"

沒錯,結局如何,過程如何,真相又是如何呢?
那就要看你怎麼去閱讀它了。

"羅莎,她那美麗的受損的腦袋裡藏了什麼? 妳還不自覺地握有哪些黑暗秘密呢?"

最後要說;
本書雖然是部小說 ,但也絕非通俗,作者對於 
暗處網路,抗憂鬱治療,真人實驗,迷幻藥物治療,情治單位,神秘偵訊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再將她的研究貢獻有幸讀這本書的讀者,
讓讀者受益良多。

文筆上,很多東西點到為止的恰到好處,又不影響故事流暢度跟專業層面上,這點實在是很厲害的寫作技巧。

所以,我覺得能夠讀它實在是非常棒的享受與體驗。

一本我給與朝聖著同樣高評價的類型小說。
(朝聖著厚達700多頁,但這一本只需要花一半時間就能體驗到同樣的感受。)
-
J.S.孟若 - Find me 
"在他們找到我之前"

IMG_20171217_160224_503.jpg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71113_181802_752.jpg

"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是受人喜歡對不對?
受我們喜歡的人喜歡,其他人都不重要對不對?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不受人喜歡,覺得自己受到踐踏,也會想要踐踏的回去,對不對?"

"人類在重蹈覆轍這方面可說是惡名昭彰。"

- 尤奈斯博 : 焦渴者

2017年還沒結束但我已經可以確定我的年度懸疑小說第一名出來了。
絕對非焦渴者莫屬。

並不是因為我鍾愛尤耐斯博,真的實在是他的文筆,他說故事的功力,故事架構的完整度與格局都實在太厲害了。

我已經看過上百本懸疑小說,原本對這類書籍帶來的興奮與驚喜感早已消失,許多作品看完之後僅能用好看來做評價,
但尤奈斯博的書就是能再度衝擊我的閱讀觀感,感受書中帶來的刺激與壓迫,推翻自己預先設定的架構之下。

焦渴者,會和你以往所看過的推理懸疑小說完全不同。

它並非讓你猜疑兇手,如果你是忠實的書迷,那你會在翻第一頁之後就知道兇手是誰, 
就算你不是書迷,它也會在故事的中段就告訴你兇手的名字與來歷,途中甚至還與主角對峙交鋒。

故事的觀點不單方面以警方為主,不時的與兇手的視角穿插,讓讀者知道警方的辦案進度之於也跟著兇手的行蹤,參與計劃下一件兇殺案。

讓你在觀看的過程不免跟著書中情節興奮且驚呼連連;
比如心想著,快啊,他就要把那名受害者殺死了。
搞錯方向了,那不是兇手的行蹤啊。
擦肩而過的就是兇手啊!

故事用這種不同觀點交叉相織,精彩流暢且不拖泥帶水。
不但如此,以往存在的許多元素依然都有:
比如
1.針對犯罪者犯罪側寫清楚的探討,
2.醫生對精神疾病患者病情且行為的解析解說,
3.辦案的專業流程與術語完整的呈現,
4.清楚的寫出挪威的許多政策,社福機制,文化與生活概況。

在這些元素的充斥下讓作品更加豐富,更重要的事,在專業議題上的描繪並不會讓讀者覺得艱澀難懂,反而能快速吸收輕鬆了解知識。
仿佛親自參與辦案,
尤奈斯博的寫作功力實在了得。

而我常提到的,北歐作品存在的陰鬱,變態,暴力與性,在這個作品中更是昇華了一個檔次,讓你完全感受到文字帶來的痛楚感 :

什麼叫綽號叫"未婚夫" ?因為他強暴被害人之後會強迫他們懷了他的孩子,如果被害人拿掉,就會殺了她。
但是呢,到了孩子該出生的時候,他就會去找被害人- "取出孩子"

"他 " 強暴被害人並虐待後沒有殺她不是失手,那是故意的,因為這樣被害人會用遠記得他,他會時時刻刻的留在被害人的心中。
直到到他回去找被害人將她"娶回家"那一刻。

他對母親說,如果不讓他進門,那受害的會是鄰居的小孩,外面的女士。
所以他母親開門了。

或是沿用警察那段的延續; "他"用牙鑽逼迫牙醫, 並強暴她。
但顯然牙醫受過緊急反應的應對機制處理 ,所以沒有針扎 ,這對強暴犯感到無趣。
所以在她頭上套上絲襪,再用打火機點火燃燒 , 尼龍布料燃燒會融化吧   牙醫拼命的掙扎 ,給了強暴犯快感 。
她的臉跟著絲襪一起燒焦了。

你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因為 "我猜 她以後再也不用擔心招到強暴了吧" 

夠變態了吧。 書中還有更多。
這就是北歐驚悚小說天王對病態描述的功力,每一刻都能感受他們的陰鬱冷冽,還有絕對的病態。

而這本書中還有其他作品中不常見到的一點,那就是
尤耐斯博總是會在一本書中塑造出許多腳色的鮮明特色,讓劇中腳色彼此充滿情感,也讓讀者喜歡他們。
但卻又會讓腳色走向你所異想不到,甚至不想走到的發展上。
比如 : 死亡。

不時的讀者感到失落惋惜。
不得不說 這樣的手法雖然矯情但又非常有效。

如果真的要我說出這部作品的缺點,我想大概是作者為了營造哈利的孤獨感,讓他的養子,朋友,同事們對他產生誤解的不滿,逐漸疏離。
我認為那實在太過刻意,也跳脫的太快。
好在,作者又很快的拉回來。

可能有些人認為這又是另一個刻意了,但我反到覺得,這中合了上面唐突的發展,達到平衡。讓重點再回到主線故事上。

而另一個缺點就是案件最後的發展,
尤耐斯博當然不就這樣只給你一個兇手,
會給你絕對出人意料的發展。

但也如上敘的缺點一樣,就是太過刻意,而且一切也都來的太快了,這點相較他過去的作品來說,並不特別突出。
某些程度來說,有點換湯不換藥,些許了無新意。
但整體依舊非常精彩。

我想,我會介意後面的發展,可能是我喜歡那個腳色吧 : 為什麼最後會是他呢。

所以上述的缺點,也並不能算是缺點,也絲毫不影響這部作品的優異表現。

尤奈斯博的作品,又更加進化了,
又再一次的讓人驚呼連連。
每一部作品帶來的,都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體驗。

你能說,他不是繼史迪格·拉森之後,北歐最傑出的犯罪小說大師嗎? 絕對是!

對了,
對書中的哈利來說,失去是自憐自憫:

"我們注定要失去他們,失去我們想留住的每一個人。命運鄙視我們,讓我們覺得卑微渺小。
當我們為了失去的某人哭泣時,其實不是出自於同情,
因為我們知道亡者終於可以免於痛苦了。
但我們依然會哭泣。
是因為我們又變得孤單了。
我們是未孤單而哭泣。"

那對你們來說呢? 失去是什麼呢?
先別思考了,
先去閱讀這本;
絕對的年度犯罪小說首選 - 焦渴者

感受書中所帶來的,冷冽的藝術,衝擊大腦的犯罪小說哲學吧。
#JoNesbø #焦渴者 #Tørst #尤奈斯博 漫遊者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IMG_20171201_213359_562.jpg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妳對任何人事物都還存在著情感,那何不試著在人生中敢愛敢恨一次呢。

IMG_20171014_004446_805.jpg

"這世上的一切都處在極不穩定的平衡上,有絕對的風險,不敢冒險的人就只好浪費生命在角落裡,

永遠不懂人生的滋味。"

 

那不勒斯故事2: 新身份新命運

 

第一部的最後,在莉拉結婚時結束,

艾琳娜看著美麗且嫁入富家子弟羨煞旁人的莉拉,好不羨慕。

她自付自的思考著,她們越差越遠了,莉拉有了新的生活而使她被寂寞與孤單擁抱著。

而莉拉,發現了丈夫的背叛,踐踏了她的尊嚴和心血,

這一天開始,她就痛恨自己的婚姻。

 

第二部當然從這裡開始,不過翻開書卻是以愛琳娜與莉拉多年後的一次會面開頭,

莉拉擔心丈夫發現了她的日記,知道了她埋長藏多年秘密會因為憤怒而威脅她的生命,

將日記交給了閨蜜艾琳娜,交代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打開,由她保管好好的收著。

 

對莉拉滿是忌妒的艾琳娜當然不可能不一窺莉拉的內心世界,便馬上打開了鐵盒,翻開了莉拉的日記,

接著而來的即是文字中滿滿的震撼。

 

她知道了莉拉真正的想法,

原來婚姻是如此的痛苦與對艾琳娜是如此的嫉妒,還有,她如何感受到婚姻之外的愛。

 

艾琳娜慢慢的對這位閨蜜有著更深的了解,

正式開啟了第二部的故事。

 

老實說,第一部雖然我覺得很好看,但並沒有給與極高的評價。

但這本書,我不得不說,雖然我是男性讀者,不懂女人閨蜜之間的競爭,忌妒,愛恨情仇,或是情同姐妹般相互扶持的情誼。

但這文字間的迷人實在讓我愛不釋手。

實在是了得的好看。

 

這次的故事橫跨了她們彼此從16到23歲間的過程,

新身份新命運也代表著兩位主角不同的人生。

 

看完這本書後,看著書中腳色的大起大落實在是不忍心,充滿著哀傷;

 

莉拉,太年輕就投入了婚姻,根本不知道婚姻是什麼一回事也不懂什麼是愛情,

而當她有那麼一天碰觸到了愛情之後,必定要為對婚姻的不忠付出代價,

一位堂堂卡拉西夫人最後淪落為受人鄙視嘲諷的女工。

 

艾琳娜,永遠比不過莉拉的女子過著貧困的生活,她知道讀書是她唯一的出路,她努力讀書,奮力讀書,考上了大學遠離那不勒斯展開新生活。

開啟了她的新視野,她才知道原來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雖然最終她有了文憑,有家事顯赫的未婚夫,也成為了作家,但她後來發現,依舊活在莉拉影響中。

 

書中也呈現出了當時義大利社會階級的明顯概況 以及 嚴重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情,

比如在大城市的艾琳娜完全感受到地位的差異,

她再怎麼讀書,成績再好,都是那不勒斯來的窮苦人家,

只有與上流社會的男子攀上,她才受到同儕的敬重與邀約。

 

或是婚姻中的女子,被丈夫毆打是合理的情況,忍受與持家就是做好妻子本分的工作。

在婚姻中,外遇而被鄙視的艾拉,成為眾矢之的。

但其實他的丈夫早在讓莉拉去渡假養身的時間就明正言順的帶著小三出雙入對。

因為他是男人,他是有錢有權勢的人,所以一切都被顯得合情合理。

最後更是讓小三變成正宮,成為享有一切的貴婦。

而莉拉,再度被貧窮籠罩,帶著孩子遠走他鄉。

 

在這裡;

男人,有錢就能到自己的工廠找女工做愛,而女人 ,如艾琳娜那樣的新知識分子,

只是性自由思維就被冠上娼妓與淫蕩。

 

因為在這個社會中並沒有公平可言。

 

在讀這本書時,或許書中的許多腳色(尤其莉拉)的思維可能讓你絕對無法認同,

因為很多的悲情都是自討而來的,如許多事情坦然接受一切,結果不會是如此。

但不要忘了,書中所有的人,

所有表達愛恨情仇的每一個人,他們生活與教育水平不高,還有,他們都實在太年輕了。

 

知道什麼是真實的愛嗎?什麼才是婚姻呢?

或者莉拉的敢愛敢恨才是在那個社會中讓人感到佩服呢。

 

除了故事外,在這本書中可以完全體會到作者的學識淵博以及文學底子的深厚,

因為在書的中間採取的是大量的對話,討論文學,討論政治與社會,討論各種主義與議題等等。

相互往來的對話與爭論好不精彩。

也間接投射出了作者的想法。

 

這本書的後半部實在非常迷人,

看到了當初那一群小朋友如何邁入現實的社會後,走向不同道路而感情生變,

讓一切都不再如當初美好了。

也看到了許多人生的大起大落,

而艾琳娜與莉拉彼此的關係因為競爭與愛上同一個男人而決裂,

到最後多年後的相見才修復。

我想,至少這是最棒的發展吧。

 

她們;

論聰明,莉拉是絕無僅有的天才,但上帝給她的命運開了一個大玩笑。

她聰穎但因為家庭而無法求學。

最後對艾琳娜說道 :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要繼續讀書。

 

論成就 ,

有著大家羨煞的婚姻和卡拉西太太頭銜的莉拉,萬人迷的莉拉,讓艾琳娜所愛之人都迷倒的莉拉。

多年後在社會底層活著。

而一直不如莉拉的艾琳娜,卻擁有自己的創作和大好前程。

(很諷刺的,艾琳娜的書再怎麼多高的評價,那都是她與莉拉的故事,更是莉拉的影子。)

她們彼此都有了,不同的命運與新的身份。

 

第一部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與 第二部 "新身份新命運"

亦是艾琳娜,亦是莉拉。

都表象者兩者。

因為她們彼此牽引對方,認為彼此形同陌路但冥冥之中卻形影不離,需要彼此。

我想這就是閨蜜吧,也是她們動人的情誼。

 

"人總是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瞭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幫助別人的意思就是在他們在人生的特定時刻為他們做他們自己辦不到的事"

 

一本那不勒斯愛恨情仇的故事,感受文字間迷人的魔幻與精彩 :

那不勒斯故事2新身分新命運

 

第三部,我準備好了,待看完再與大家分享。IMG_20170910_013052_728.jpg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70916_214630_119.jpg

穿英式西裝閱讀義大利文學。

"如果沒有愛,不止人的生命變得貧瘠,城市的生命也會了無生氣。" - 那不勒斯故事。

 

The great beauty 是絕美的羅馬。

那你印象中的那不勒斯呢? 

那不勒斯也是大家口中的拿破里,大家對它的印象皆是兩極,一面是美麗的建築和可口的披薩,

而另一面則是貧窮,敗壞的治安,以及義大利最猖獗的黑手黨Camorra的大本營。

不管你對他的印象為何,對於這個未探訪的地方終究是未知,

而這本書迷人的地方正是它將帶領你窺視那不勒斯底層的樣貌,

一部帶著自傳色彩橫跨多年的待你細味品嚐的鉅作:

那不勒斯四部曲 

 

那不勒斯故事 一 :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本來是打算讀完台灣發行的三部曲後再一次發表評論,但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奇妙的感覺。

美, 裡面所闡述的情誼,畫面,以及對那不勒斯的描繪,在文字的表現下有著說不出的美。

 

故事從兩位主角愛琳娜與莉拉身為人母開頭,敘說有這麼一天,莉拉消失了,無故消失且無影無蹤,家人備感著急所以求助艾琳娜,

 

而艾琳娜確早已知道莉拉曾說過:總有一天將要不留痕跡的消失的無影無蹤。

 

便開始述說起她們孩童認識的那個時候,那段相處數十年的回憶。

 

這本書的內容描繪了主角艾琳娜與她的女性好友莉拉從小學到上中學的情誼,

彼此從天真無邪的孩童到知道了慾望,體會了愛情,財富與情慾,兩人童年一路的陪伴與成長。

透過她們的故事,勾勒除了那不勒斯一個小城裡的生活概況,以及城市的衝擊與逐日的改變。

 

這裡的人貧窮,教育水平不高,蠻橫粗魯,吵鬧暴力事件在這裡已經是司空見慣,就是真實的生活。

艾琳娜與莉拉,就是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她們既是閨蜜也是彼此暗地競爭的對象,總希望對方成長但卻又時常因為超越自己而吃味,

從學業,受歡迎的程度,外在的打扮等等,無不比較。

如同艾琳娜說道 :

"我花很多力氣唸書,做很多困難的事,

就是為了與這個萬丈光芒的女生並駕齊驅。"

 

她們相互競爭也相互砥礪,一起學習,一起懷抱夢想,寫書賺錢,尋找寶藏,天真無比。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開始接觸到了愛情,到了大城市看見時髦的人們和高水平的生活,體會到了原來富有與貧窮的差距,

更在體會到戀愛與情慾的歡愉後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孩童了。

慢慢的,改變了彼此的想法,而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個小城也漸漸不同以往。

兩位閨蜜以及朋友們的友情,甚至彼此的家庭,都漸漸的產生了變化,回到過去似乎那麼遙不可及了。

 

這本書為四部曲的第一部,所以大量的在架構基礎上,許多的人名,許多家庭的腳色不免讓人一開始閱讀時有點容易出神或煩悶,而主要在交代童年故事的情節上或許也讓步調稍慢或是平淡些,

但卻能勾勒出許多讀著在孩童時期的回憶,

怎麼交朋友,怎麼談場天真無邪的愛情(其實連什麼是喜歡都不知道),怎麼一起讀書準備考試,一起競爭與吃味,一起參加派對吸引目光。

 許多地方都是那麼的生活與真實。

 

而中文書名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更是在書中,莉拉將邁入婚姻時對艾琳娜說的 :

"妳不一樣,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朋友。

 妳一定要成為最優秀的。 

 不管男生女生,妳都最優秀。"

 

多麼棒的情誼啊!

不過

第一部終究是一段閨蜜的故事,如果是有閨蜜的朋友,或是讀女校的朋友,我相信在讀起她來會更有回憶湧現甚至對它愛不釋手。

 

所以或許要女性讀著讀起來才更能體會書中的味道,對於男性讀著來說可能就稍嫌無聊了。

 

那不勒斯故事 :妳是我最聰明出色的好友 

雖然我是男性讀著,對於書中的情誼感受不太深,但感受那不勒斯故事在文字敘述下的美麗依舊是很棒的享受。

 

第二部是否精彩可期,那就待我看完和大家分享了。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FB_IMG_1501676806818.jpg

“我只花了三天就看完 因為太好看到捨不得停下來” 

西班牙作家山迪亞哥·帕哈雷,所寫的螺旋之謎 El paso de la hélice。

電影常有戲中戲的場景 , 而“螺旋之謎”就是一本書中書的故事。
描述主角為出版社編輯 ,要尋找" 螺旋之謎 "的作者 ,從馬德里到庇里牛斯山小村莊。
 發展出的一段尋人的故事。

在書中,你能感受到許多腳色 :
面臨事業與婚姻危機的編輯 、將失去臥病妻子的男子。
單親的母親、 試著擺脫毒品的毒蟲 、
工作薪資不高被企業主壓榨想改變生活的男人、
出車禍擔心被毀容和渴望新生活的女大生、
離婚獨自在大城市工作, 生活只剩孤寂的女子。

幾位人生遇上瓶頸的人們,
所有不同背景的腳色 ,三段平行交錯的故事, 最後巧妙且輕微的落在同一線上 。

每個人冥冥之中都環環相扣 ,不期而遇 。

這讓我想到“紅圈”:
在電影紅圈中引用的 ,釋迦牟尼故事 。
「儘管人們一開始並不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就算他們的人生際遇各異,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到了特定的那一天時,他們終究會在血環(紅圈)中會合」。
 

書中的哀傷並不多 ,因為帶給人的力量是正面的。
人生 ,沒有什麼是過不去的 。
只要你信念著 ,凡事能否極泰來。

 螺旋之謎 :看完後有一種說不出的心暖和滿足感。
讓讀者闔上書後的心情是愉悅。

“財富與名聲不會讓我們比較幸福美滿,快樂能感染 越是快樂 我們越能把這份快樂帶給其他人”

是我2017年讀的第一本書 ,也是力馬推薦給大家的一本。
西班牙 現代文學 “螺旋之謎”。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70802_015832_905.jpg

"旅遊是在逃避過去,因為唯有回到過去,才知道未來的方向。"

"旅程這種東西很搞怪,我們總是在抵達自己的啟示之前,就會先抵達自己的目的地。"

對你而言,旅遊的定義是什麼?
這是一本架構在旅人架構在哲學之下的文學。

人們常常會說,旅行的意義,但是當你在旅行中,又體會到了什麼呢?

是否體會過書中的旅人說到的:
"我們四處旅行的時候,常常在想,噢!能來這裡旅行真不錯啊!
或是要能住在那裡,就真的太棒了!
不過,等我什麼都看過之後,我的結論是:
家,才是最能感受到平靜的地方。
無論家在哪裡,能和自己和平共處,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旅行會教人這一點,它會教會你:另一邊的草也許更綠,可是基本上,大部分的人只要有家的感覺,就會是最快樂的。"

還是認同過書中所提到的概念,
旅行是為了逃避,逃避自己忙碌的工作,不如意的生活,
旅行讓自己充電,回來之後繼續展開生活呢。

這本書的故事是描述八位主角因為工作要去一趟瑞士拍攝影片,他們在旅途的路上,在整個過程中所得到的感受與心境的轉變。
彼此一同找尋前往阿卡迪亞(旅行到心中的烏托邦世界)的意義。

書中傳達出了許多相當強烈的思想,每一個段落,每一句對話,都是哲學。

八個角色皆代表著不同哲學思想的人物,他們一同工作,透過旅遊,追尋自我,彼此交流,爭辯,以及感受對方。
而書中引用了許多伊甸園的故事,以及能看見惡魔,上帝,精靈,甚至與惡魔交談等神學的迷幻元素,架構在故事中。
讓書中多了許多魔幻,看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被稱為:「虛幻哲學」(fictive philosophy)。

所有角色在每一個路途得到的感受,傳達到讀者中,皆會讓許多產生共鳴的讀者重新檢視自己旅途的意義,以及檢視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而書中有一段所有人在餐桌上爭論"意志"存在的價值,以及活著的本質是否在意志,自由,還是愛之上,
彼此表達著自己不同的觀點,非常讓我印象深刻。

比如導演說道,意志對他的重要性:
"你會聽到大藝術家說,我的人生就在那些作品裡。
或是那部作品是我用鮮血寫成的,你就知道是某種交換,某種 浮士德式(文學作品浮士德) 的交換實現了。
那是用生命換來的生命作品,而意志力就是生命的力量。"

活像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彼此在探討著哲學的情景,我覺得非常有趣。
所以,這本書,我想文青的朋友,喜歡哲學的朋友,應該都會喜愛,如果說熱愛旅遊,能藉由每一次旅遊去感受自我的人,我相信更是會喜歡這本書。

不過,我不太去討論哲學,
因為哲學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好不好,對不對,去爭論也完全沒太多意思,因為我認為這是主觀的喜不喜歡,接不接受而已。
但看哲學並吸收思想能拓展你的思考方式,增加你的閱讀視野,也能加強在寫作時用字的筆觸,而且許多哲學思想的用字都很美,感受這些文字也是一大享受。

最後再回到這本書上,我喜歡書中這句話:
"當人們從原本的恩寵狀態被驅逐之時,閱讀於焉誕生。"

因為這正是閱讀存在的價值之一。

我常說,真正厲害的文學與一般通俗小說的差異在於,厲害的文學裡面夾帶的是大量的哲學思想,以及作者想強調的各種主義,再用故事將它呈現出來,是一本大書。

如同我引用傅伽梵歌中的名句加以修改:
如果想碰觸幾百萬人的心跟腦,就要把哲學具象化。就要把哲學故事化,接下來就可以用故事,角色與文字的力量來撼動世界。
這就是文學。

而本書的作者,班‧歐克里Ben Okri他的來頭可不小,是英國布克獎得主,榮獲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多項國際獎項以及榮譽博士學位,更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成員。
與馬奎斯、魯西迪齊名,被稱為最具代表性的非洲作家。

歐克里本人認為他的作品為「俳句小說」(Stoku),而許多的評論家更將他的作品奠定為「虛幻哲學」(fictive philosophy)。

很多人都看過哲學,也喜歡文學,但俳句小說看過了嗎? 
虛幻哲學感受過了嗎? 有沒有一本書會讓你去思考旅遊的意義呢?
如果沒有不妨考慮翻翻這本:

班‧歐克里的,魔幻年代。

文章標籤

Phevo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